灰色“人面瓦當”。
“五一”假期,市民程慧在地攤上淘到了兩片奇特的瓦當,一片灰色瓦當形似人臉,與去年福州晚報報道過的“獸面紋瓦當”類似,另一片紅色“懸魚”瓦當上有“胡人獻寶”紋樣,或成為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的實物例證。
去年10月10日,福州晚報報道了梁厝發(fā)現“表情包”瓦當,程慧在倉山區(qū)梁厝村附近撿到了三片瓦當和三片古瓷片。其中,獸面紋瓦當上面的圓臉既像獸臉,又像人臉,眼、鼻、口俱全,非常生動形象。
程慧告訴記者,此次淘到的這兩片瓦當都是他于“五一”假期在光明港舊貨市場地攤上淘到的,攤主說它們是從莆田涵江一戶人家那兒收來的。
“這片‘人面瓦當’很像南京六朝博物館的‘網紅’藏品‘六朝人面瓦當’,并且與去年我發(fā)現的‘獸面紋瓦當’十分相似(經福州市博物館聯系省文物鑒定組的專家鑒定為宋代瓦當)。”程慧說,此次發(fā)現的這兩片瓦當如果有考古價值,他愿意捐獻給相關博物館。
“胡人獻寶”紋樣的“懸魚”瓦當。
5月4日,程慧帶著這兩片瓦當找到了福建省文物專家歐潭生進行鑒定。經初步鑒定,歐潭生表示,灰色瓦當雖然偏小,但頭發(fā)、額紋、眼睛、鼻子、耳朵、嘴巴、胡子等圖案都清晰可見,的確是“人面瓦當”,其紋路特征和三國時期東吳戰(zhàn)船船頭的虎頭紋裝飾有類似之處。這片瓦當可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福建或途經福建。
讓歐潭生更加驚喜的是另一片瓦當。他說,這應該是一片紅色陶制的屋脊裝飾“懸魚”瓦當,很特別、較少見。上面的人物具有中原漢代畫像石遺風,頭頂太陽,寓意陽光普照、生生不息;兩邊是福(葫)祿(鹿)雙喜。“懸魚”整體呈葉狀,象征家族分枝散葉、子孫繁盛,其年代估計在明清之間。
程慧說,紅陶“懸魚”瓦當上的“胡人獻寶”紋樣中,雙手舉物者的雙腿姿勢竟然是“踞蹲”(類似半蹲)。“踞”是膝跪于席、腳背著席、臀部靠在腳跟上,也稱“跪坐”;“蹲”則是雙腳立地,雙腿彎曲成坐的姿勢,但臀部不挨地面。
程慧告訴記者,這兩片瓦當的奇特造型很可能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。莆田涵江因港而生,一直與海上絲綢之路關系密切。福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,在東漢時已是對外重要港口。“衣冠南渡”促進了福建當地閩越人與中原漢人的第一次大融合,“人面瓦當”可能就是這兩種文化相互交融后的產物。(記者 管澍/文 受訪者供圖)
責任編輯:趙睿
-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
-
AI芯片領域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在榕亮相2025-05-07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

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